9月21日,由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2024)“中国式现代化与大国形象”研讨会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天津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津市教委相关负责同志,以及来自全国30多所院校的百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国形象构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路径。
开幕式上,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栾建章,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袁世军,天津市教委二级巡视员王戈,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周红蕾分别致辞。开幕式、获奖论文颁奖仪式由天外党委副书记胡志刚主持。
栾建章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构建大国形象,要把握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知行结合的基础上,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世界的理解与支持,更离不开世界对中国的正确认知。我们要发挥好情感的力量,逻辑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构筑好联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袁世军代表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对学术年会的召开寄予期望。他表示,社科界的专家学者,要发挥自身优势,深化理论研究;立足本土国情,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学术创新,提升国际话语权。社科界也将继续发挥“联”的优势、“合”的功能,不断凝聚“界”的力量,积极搭建平台,为广大社科工作者启智献策做好服务。
王戈对学术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对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他表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高等学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发挥科研优势,主动服务天津“十项任务”建设要求,助力国家和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周红蕾对与会领导、专家和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分享了天津外国语大学建校60年以来,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积极发挥外语院校的学科特色优势,在助力国家对外传播体系构建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收获的系列成果和广泛声誉。她表示,本次年会的召开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希望会议能够催生更多有益学术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形成多渠道、立体式的对外传播格局,积极贡献创新策源新动能。
举行获奖论文颁奖仪式。
主旨发言环节由天外原校长陈法春主持。
中国前驻韩国大使宁赋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总编辑王晓辉、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存刚、天津外国语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执行院长田庆立作主旨发言。
宁赋魁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周边的实践”为题作发言。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的责任担当,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推动了地区和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共同发展、繁荣发展,凸显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底蕴,促进了地区和全球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塑造出一个爱好和平、合作共赢的中国形象。
王晓辉以“做好时政话语翻译,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为题作发言。他指出,时政话语翻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公里,译者要有政治站位、工匠精神,雄厚坚实的外语基础,厚植中国文化的根基,同时要内知国情、外知世界,拥有家国情怀和世界情怀,在实践与认识往复循环的过程中提升时政话语翻译的能力。
王存刚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外交创新发展”为题作发言。他谈到,中国外交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外交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外交最大政治优势,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丰富了人类现代化发展道路。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系统审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外交创新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田庆立以“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区域国别学的‘共同体范式’海外传播”为题作发言。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目标指向上具有一致性,“共同体范式”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可贵探索,积极向国际社会推介“共同体范式”意义重大。
午后,四场平行论坛同步举行。来自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18位专家学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对外翻译与传播”“中国非遗的现代传承与国际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创新问题研究”等主题,深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用详实的学术成果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闭幕式由天外科研处处长朱鹏霄主持。天外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李晶,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沈立岩,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文圣,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乔晓楠分别代表各平行论坛进行了成果汇报。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工作部部长江立云进行总结讲话,他指出社会科学界和高校要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广大专家学者要增强使命担当,深入基层开展研究工作,切实提升科研成果质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今年恰逢天外建校60周年。本次研讨会是“学术校庆”活动的重要一环,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度实践,同时也梳理提炼了中国式现代化所承载的中国特色元素,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主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做好教育“三大属性”的体现者、实践者、传播者。
(文字/通讯员 罗蓓蓓 摄录/记者 修永富 马莉 学生记者 周燕 罗缘欢 努尔达娜 内容审核/冯鹏 窦文彤 朱鹏霄)
(网页编辑/刘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