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育报】特别报道:60岁的天外,如此气质!
发布时间: 2024-09-25
新闻来源: 天津教育报
阅读量: 37

观察天津高校,天津外国语大学呈现一股鲜明的气质,它有着看遍世界的大气从容,一如马场道校区屹立百年的钟楼稳重内敛;又特色鲜明,校园建筑浓郁的异域风格让人一眼难忘。走进这所高校,你又会在其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热情、勤勉的师生中,感受到一种让人亲切的平和、勇争上游的执着和拼劲儿。

天津外国语大学在坊间有着与其实力相匹配的声誉,以及与其气质相搭的口碑。熟悉中国高等教育的人士,能清晰地指出“天津外国语大学是全国最早独立设置的八所外语类院校之一”。问及天津人坐落于马场道的那所大学,你能从他们回复的语气中感受到隐隐的骄傲。

一所高校的气质,在建校那一刻便已注定。为国育才,急国之所急,以当下为原点,回看天津外国语大学六十年的发展变迁,便会深刻理解这所高校鲜明气质的根源,也会对这所高校的下一个六十年充满信心,有着更多的期待。

 

 

红色的底气

 

翻阅校史,天津外国语大学出处清晰,时代风云变幻下,这是一所创建时红色基因十分鲜明的高校。

1963年,教育部报送中宣部的“关于筹办外国语学校问题的请示报告”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注并作了批示。一份报告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批示,源自当时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1957年,为适应外事工作的需要,党和国家急需培养一批外事干部和翻译人才。从当时国内环境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需要相当数量的外语人才,而当时外语人才在数量、语种和质量等方面存在不足,这就要求外语教育必须取得较快发展。

国家所需之急,从行动之快上可见一斑。一年后的3月12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秦皇岛外语专科学校,这便是天津外国语大学前身“准生证”的具体日期,学校自出生之日起就承载了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

 

 

 

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周红蕾表示,追根溯源,天外的起点便是1964年成立的秦皇岛外语专科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育国家亟需人才这样的使命自诞生之日起就刻在了学校基因之中,这也是天外六十年来一代代师生接续传承的红色基因。

建校初期,教师们令人动容的奉献精神是学校红色基因的突出表现。1964年调入学校的唐德回忆往昔时提到,只因一句“国家当时急需外语人才”,她便毅然放弃城市的舒适安逸,背井离乡来到位于太和寨的秦皇岛外语专科学校。

时代在发展,如今天外的红色底气在思政育人上一脉相承。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时代出题,天外答卷,讲好、讲活思政课,天外有招。几年下来,学校积极探索大中小学联盟深度协同育人机制,新颖、鲜活又富有实效的举措打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育人“天外模式”,为上好新时代的思政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有益探索。

 

 

 

正因有着看遍世界的眼界、沟通中外的专长,再加上红色底气的加持,语通世界、胸怀家国的天外在新时代有着更加特别的优势讲好中国故事。2023年5月揭牌的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入选天津市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在中外文化中浸染的天外,在新时代的思政育人方面走出了独具特色的道路。周红蕾介绍,学校发挥专业优势,不断开拓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全新路径,通过思政课实验室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比较中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增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自觉和道路自信。这,便是新时代天外红色底气的最新诠释。

 

 

 

一个人,胸有报国之志,自然生出浩然之气。一所高校,身负报国之志,自然呈现红色昂扬之气,这便是天外气质之根、特色之源。

 

报国的志气

 

纵观天外六十年发展,不管是建立之初,还是发展过程中,亦或是当下,国家需要之时,天外从不缺位,总是发挥专业优势冲在一线,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这所大学身上散发着浓郁的报国志气。

有观点认为,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翻译工作已经从向中国“翻译世界”,进入了向世界“翻译中国”的新阶段。无论是以前的“翻译世界”,还是今天的“翻译中国”,天外始终以它的作为回应国家需要。1974年,当时的天外接到了教育部委派的部分联合国文件翻译任务。自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联合国各机构中积存的大量文件急需翻译成汉语,为了维护汉语作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的严肃性,方便我国驻外人员的工作,我国进行了联合国文件的翻译工作。面对任务,学校立即成立了由英语系部分教师组成的联合国文件翻译组,翻译组连续工作8年之久,每年接受几十万字的翻译任务并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受到国家有关方面的好评。

 

 

爱出者爱返。在“翻译世界”的过程中,天外部分教师自行整理材料,进行有关翻译理论和技巧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为以后的翻译课程及其他课程的教学积累了素材,锻炼了人才。恢复高考的首届考生、曾在天津贸促会任职的宋赤军回忆道,“当年我们的老师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第一批同声传译译员,这在当时的国内十分罕见。”在付出中成长,在担当中收获,天外面临党和国家的需要时全力以赴,也锤炼了这所高校关键时刻靠得住、顶得上的“靠谱”气质。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对外交流的日益深入,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翻译中国”成为了天外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的巴黎奥运会再次让国人想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高光时刻,天外人的回忆更为深刻——在当年北京奥运会翻译类定点长期供应商招标中,天外以排名第一的评标得分中标成为奥运定点翻译单位;学校翻译中心成为奥运核心报告之一《奥运庆典》的指定翻译团队;学校奥运翻译团队承担奥运期间推出的唯一官方奥运主题展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全部文字翻译工作。

 

 

 

如今的天外,面对向世界“翻译中国”的国家需要,提出打造“译中国、译世界”品牌,把握时代大势,发挥特色优势,积极投身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用语言和翻译架起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积极培养高水平外语人才,实施全国唯一的“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迄今已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近百人。重点建设的“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际传播外译研究中心”两个高端学术平台,大力开展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外译和学术文化外译,已完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国式现代化》等50余部、600余万字的文献外译任务,承担翻译了《行进天津》《匠心筑梦——走向世界的鲁班工坊》《博物问津》等多部大型专题纪录片,以及《天津指南》《天津概览》等多部展示天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就的丛书,在海内外引发热烈反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天外办学六十年来,以目前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富汗特命全权大使的1991级校友赵星等为代表的6万余名优秀校友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活跃在外交外事、外经外贸、传媒、法律、教育等各条战线,见证着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伟大历程,成为推动我国国际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要问天外大气稳重的报国志气从何而来,回顾六十年过往,建校的红色基因是先天注定,六十年来每逢大事有担当、矢志报国的具体实践,积淀出如今天外心怀“国之大者”的报国志气。

求新的锐气

 

如果将天外拟人化,细看学校为国育才的六十年探索,他就像一名勤奋而机敏的学生,始终不甘于当下的成绩,瞄着更高的目标不断奋进,这种昂扬向上、求新的气质让人更容易理解学校育人层面的不断进步。

 

 

 

初创的秦皇岛外语专科学校面对一张白纸般的事业开局,在摸索中前行,犹如蹒跚学步的幼儿。学校创建的元老之一董守信曾提到,学校1964年招生的外语专业只有英语,一个年级约三百名学生,主要来自河北省各地。不过,让董守信印象深刻的是,当初虽然环境艰苦,但学校处处呈现一种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师生满是努力奋进的精神。

事业的起点是1个英语专业,约三百名学生。60年后,这个数字已经变为58个本科专业,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33个(外语语种31个),24个非通用语语种基本覆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校生过万。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李迎迎认为,六十年沧桑巨变的背后,源自天外人始终坚持“把语做强 把外做大”的理念,大力加强非通用语种建设,积极推进“非通用语种+通用语种”的复语型人才以及“非通用语种+学科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从天外语种建设来看,天外的求新给人一股强烈的踏实感,和时代需要密切相关。1975年,为服务天津石油化纤厂对德语翻译的需求,学校就此组建德语专业,并在德语专业教研室的基础上建成德语系,同年开始招生。在确定学校德语专业的基本建设理念时,刚改名没多久的天津外国语学院在提出“尊重德语教学规律”时,还特别提出“面向天津市的经济建设”。

2013年来校工作至今,负责教授俄语口语、俄罗斯通览等课程的俄罗斯籍语言学家伊琳娜对于学校语种建设的感受是“快”:“刚到天外工作的时候,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仅有6门外语,如今已发展至16门。”这里的“快”,和天外最近10年飞速发展与国家影响力飞速提升同频共振,天外求新的锐气尽显无遗。

 

 

 

 

语种的丰富,除了人才培养更加全面之外,也给天外的国际化办学带来了强劲动力。1980年6月,天外成立对外汉语教研室,设立对外汉语专业,开始举办教授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班。1980年8月,学校为日本国际青年交流协会25名日本留学生举办了为期3周的汉语学习班。这是学校招收的首批短期外国留学生,拉开了天外国际化办学的序幕。

如今的天外国际化办学依托自身的历史积淀、办学特色和语言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中文教育工作,坚持用“民言民语”“外言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先后与韩国、葡萄牙、俄罗斯等国高校合作设立9所孔子学院(数量位居天津高校第一),多次被授予“全球示范孔子学院”“全球先进孔子学院”荣誉称号,2次获评全球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院校。

 

 

 

学校借助外语语种专业多、国际交流渠道广的优势,深化中外民间交流,大力推进“留学天外”品牌建设,如今已与世界50多个国家的330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接收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的2000余名长短期留学生来校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或者短期研修。累计招收来自110个国家和地区的线上线下留学生超过20000人次,让世界上更多的大学生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喜欢上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六十年前后对比,天外求新,锐不可当。

 

 

争先的勇气

 

2010年1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更名为天津外国语大学,实现了几代天外人的夙愿。外人不知的是,学校早在1994年就正式提出建设“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国语大学”,从“学院”到“大学”两字之变,意味着学校方方面面的提质升级,挑战可谓艰巨。纵观天外育人发展历程,关键时刻敢于一马当先,勇于探索、不落人后的态度,正是天外争先的勇气的鲜明体现。

时至今日,“率先”“首个”“首批”“天外模式”等关键词依然频频在天外身上出现,其折射出的便是天外强烈的“争先”勇气。

 

 

 

六十年前,天外建校的使命是解决国家外语人才数量、语种和质量等不足的问题。如今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时代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成为关键词。早在1982年,天外以其前瞻性的眼光,不局限于当下,开始重新审视国内外语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在京、津、沪三市的高等院校进行调研,通过设置专业方向,实现了外语与外贸、外事管理等专业的结合。2004年,学校根据“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专业课程建设需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学校《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天津市成为全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天外大胆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求索荣誉学院,培育复合型拔尖人才。

 

 

 

不沉湎于过往成绩,不安于熟悉的人才培养路径,争先的天外始终有着他的追求。今年5月13日,天外官方微信正式推送《新时代·新文科·新使命 天外2024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发布!》一文,十分精炼地介绍了学校在原有复合型人才培养基础上,拓展推出五大模块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宣告这所有着六十年历史的外语类高校在各项准备完善后正式放“大招”,外语类人才培养迎来重磅“提质升级”。六十年首尾呼应,使命同频共振,不同年代的天外人有着不变的想法:为国家培育时代需要的英才。如今的天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六十年的积淀之下展望未来,李迎迎表示,天津外国语大学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希望用外语类高校响应时代需要的新作为,着力培养实战型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战能力,为服务国家战略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争先,从来不止于一处。

一个月后,在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举办之际,天津外国语大学智能语言服务产业学院和人工智能翻译实验室揭牌成立。天外直面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语言服务行业的服务内容和模式的现实,实验室旨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人才培养需求,通过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语言+技术”深度融合,共同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探索外语教育的全新范式和智能语言服务的前沿路径提供依托,并为赋能外语教育和智能语言服务的研究与实践搭建广阔平台。

 

 

 

近年来“天外智慧”也崭露头角。李迎迎介绍,学校贯彻党中央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决策部署,着力打造国家急需、特色鲜明、成果丰硕的高端智库,积极整合资源,围绕重点研究领域,建有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国别和区域研究院、“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应急外语服务研究院、全球气候治理研究院等;围绕专项研究领域,建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外国国家语言政策与语言文化海外传播(推广)研究中心、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际传播外译研究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在近十年的咨政成果中,2篇获党和国家主要领导批示,2篇获国家级领导批示,20余篇被国家级政府部门采用,30余篇获省部级领导批示,近百篇被省部级政府部门采用,30余篇被省部级重要内参收录;1项成果获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重大贡献奖及天津市第十六届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人到六十,暮年已至。

纵观天外六十年发展攀升,

整体气质愈加鲜明突出,

一如升起的朝日,

也如蓬勃向上的青年,

让人看到无限的希望和可能。

 

这所有着六十年历史的高校

浓郁的红色底气、报国志气、

求新锐气、争先勇气

让人强烈感受到:

六十岁的天外,

正青春!

 

新闻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zwhqAIncRSyugR-dRmpL5A

 

(网页编辑/刘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