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翻译的一生 —— 文学翻译家金隄教授学术生涯
作者: 王振平
发布时间: 2024-04-12
新闻来源: 《世界文化》2009年第一期
阅读量: 1474

 

金隄1921年出生于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小学和初中接触并阅读了大量文学书刊,培养了浓厚的文学兴趣,开始写诗。后就读于杭州高中,抗战时转入国立贵州中学,受当时科学救国论的影响,曾一度热衷于科学,并在上大学时考入西南联大电机工程系,后由于热爱文学转入外文系。

金隄最早接触英语是在12岁上初中时,高中时他又学德语,以后还学了俄语、法语和日语。在大学三年级时,他就在英国诗人白英(Robert Payne)教授和沈从文的鼓励和支持下翻译沈从文的小说集,并以《The Chinese Earth》(《中国土地》)为名1947年在英国出版,后于1982年在美国再版。1945年大学毕业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助教,1947年兼研究生,获得英国著名文学家燕卜荪(Wiliam  Empson)教授的指导。

1949年初参加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不久调回北京中央军委机关任编译。1955年5月自部队转业,任英文杂志《中国建设》编辑兼记者。1957年调入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 “文革”中下放农村劳动。1976年到天津外国语学院任教,直到退休。曾担任中国译协理事、天津译协顾问。


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金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翻译理论。早在1978年,他在《联合国文件翻译工作简报》上发表的《论翻译的准确性》一文中就初步表达了他的“等效翻译”思想。在他随后发表的翻译研究论文中大体可以见到他“等效翻译”思想的形成轨迹。比如他在《谈准确和通顺的关系》中就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因素:“准确也好,通顺也好,都不能脱离读者。翻译是沟通两种语言的信息传递,所谓准确的翻译,就是把原文变成译文之后,译文给读者的信息基本上相同”(《翻译通讯》1984年第9期)。在《灵活用词,准确达意》一文中他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等效的概念:“弄清两种词汇之间有什么对应关系,主要是为了防止和纠正我们头脑中的机械对等,不是为了在翻译中去处处追求词汇对等。翻译中是有一个对等问题,但不是词与词之间的对等,而是整句或整段译文给读者的感受和原文给读者的感受之间的对等”(《翻译通讯》1985年第2、3期)一位听过他的演讲的美籍教师认为,他的翻译思想与美国的翻译理论家奈达很接近,并介绍他认识了奈达。与奈达相识,使他走上了中国传统译论和西方科学译论相结合的道路,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等效翻译理论。

1982年出版的《On  Translation》(《论翻译》)和1989年出版的《等效翻译探索》就是他在翻译理论研究上的成果。金隄提出的等效翻译理论,是在总结我国传统译论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语言学、符号学、信息论等研究成果,并在自己长期的翻译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等效论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方法,也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等效翻译不主张在翻译中简单地用忠实作为衡量译文的标准,认为忠实在表示“忠实的译文”的同时,也在指译者的态度,在概念上具有模糊性和不科学性。等效翻译明确提出了效果概念,即“翻译对 接受者(听众或读者)的效果,应该与原文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这是中国传统译论中从未有过的科学观点。在等效翻译中,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直译和意译已经不成其为问题了,因为如果以等效为翻译原则,译者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效果上,而不是斤斤于直译或意译。金隄也曾明确表示自己在翻译时从来不考虑直译还是意译,唯一的考虑就是译文的效果。

在接受奈达等人的西方翻译理论时,金隄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批判地吸收。在解释和发展奈达理论上,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译文对接受者的作用(impact)和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response)加以区别。他认为,翻译所要达到的效果只包括信息对接受者的作用(即接受者的感受),不包括接受者的反应。他明确提出,等效翻译所要传达的是原文的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

金隄和首届研究生留念(中间为金隄,左一为林克难)

金隄对中国翻译界和文学界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最早翻译了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文学作品之一的《尤利西斯》。他最早的译文只有一章,刊登于1981年出版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随后1986—1987年出版《尤利西斯》选译本,其中包括《涅斯托尔》 《哈德斯》 《游动山崖》三章全文和《喀尔刻》 《珀涅罗珀》两章的片段。1993和1994年分别在我国台湾九歌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译本上卷,1996年出版全译本下卷。1994年,萧乾和文洁若的译本也同时出版,由于两个译本采取了迥然不同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结果是出现了两个风格样式迥然不同的译本,又由于他们翻译的是极具挑战性的文学名著,所以,双方译者无意间为译界提供了研究文学翻译的绝好教材。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金隄译文更忠实于原文。

金隄对中国翻译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中国翻译界,像他这样既从事翻译 实践又从事翻译理论,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受人推崇的经典作品传世的翻译家并不多,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还是世界公认的乔伊斯学研究专家。他关于《尤利西 斯》的研究论文多次在《James Joyce Quarterly》(《乔伊斯季刊》)等著名刊物发表,受到世界乔学界的认可,为乔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他不但是最早全面翻译《尤利西斯》的中国人,而且是最早全面研究和介绍乔伊斯与《尤利西斯》的中国研究者。

1987年金隄应乔学界邀请到美国进行《尤利西斯》的翻译和乔伊斯研究,后一直侨居美国进行翻译教学和学术研究。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圣母大学、德莱赛大学、华盛顿大学、全美人文学科研究中心、香港城 市大学等单位任研究员和客座研究员,自2003年任俄勒冈大学客座教授(英文系)。曾经在多次翻译研讨会和乔学大会发表论文,在北京、天津、广州、武汉、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美国、瑞士、德国、西班牙、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地的近百所大学作学术演讲,传播中国文化。他还在国际译联会刊Babel和国际乔学会会刊《James Joyce  Quarterly》等多种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在国际翻译界和乔学研究领域发出了中国人的声音。

由于金隄教授在文学翻译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1997年他荣获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终身成就奖)。2005年,爱尔兰翻译协会(ITIA)授予金隄教授荣誉会员称号。

金隄主要学术著作: On  Translation》(与尤金·奈达合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增订版,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6年); 《等效翻译探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繁体字增订版,台北书林出版公司,1998年;简体字增订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Shamrock and Chopsticks》(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1年); 《Literary Translation,Quest for Artistic Integrity》(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2003年)。

金隄主要译作:  《中国土地——沈从文小说集》(中译英,与Robert Payne合作,伦敦Allen&Unwin,1947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2年); 《女主人》(俄译中,作家出版社,1956年); 《绿光》 (俄译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赵一曼传》(中译英,北京外文出版社,1960年); 《神秘的微笑——赫胥黎中短篇小说集》(英译中,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尤利西斯》(选译本,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 《尤利西斯》(全译本,上卷,台湾九歌出版社,199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下卷,1996年;全书修订再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2008年11月6日,著名翻译家,《尤利西斯》译者、乔学研究专家金隄先生在天津去世。

(作者王振平系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和翻译研究,与金隄教授合作翻译了《乔伊斯传》)

   编者语:金隄一生执着追寻,在学术漫漫之路中,他孜孜不倦、一丝不苟、坚韧不拔,他认真做学问的精神和对人处事坚持正义,从不阿谀奉承、从不攀附权贵的高贵品格,都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并一直影响和鼓励着无数的天外人。金隄先生充实乐观、硕果累累的一生,用春风化雨般师心培育无数桃李,为学校事业发展呕心沥血。劲松长青,精神永存,无数天外人正追随前贤的脚步继续为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奋斗!